行走在“三农”的创业路上
文龙农业,本名冀文龙,和同学一起流转土地,自己经营种植,也为种地大户、合作社、家庭农场等提供种植管理全程综合服务。成立河南甲加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担任农资农技部经理,从事规模农业服务工作。
诗不仅在远方,也在脚下
我叫冀文龙,1990年2月出生,中共党员。我出生于穷困的农村,劳苦的农民、艰辛的生活、落后的农业,无时无刻不刺痛着我的心。那年高考我选择河南农业大学,是因为看到报纸上的一篇农业类文章,我便立誓要改变这一现状,这样想着,也这样做着,并且一直这样坚守着……
我的朋友都知道我和同学一起在种地,种的还不少,用我们的话就是承包土地的,我们是种地大户;他们还以为我们土地规模化了一定很挣钱,其实吧,规模经营不一定能挣钱,我们是挣起赔不起。见到很多转行种地的,好多人想不明白,真的不能为了种地而种地,不管自己想不想种地,也不管有没有能力种地。
农村风景很美,空气也好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,不是因为农村贫穷,而是干农活太累,农业风险大,外出打工虽然挣钱不多,但起码收入稳定。在许多年轻人的心里,美丽的风景在远方,自己的大好前景不在生养自己的农村,于是,他们依然没有停止外出务工的脚步,带着一颗不安的心走向远方,不管身后的这片家园如何美好,如何值得他们眷恋。像我这么大的,没人想留在农村,愿留下的都是傻瓜。
城市为什么吸引人呢?朋友说:“也谈不上吸引人,就是感觉城里的生活应该会比农村好一些,不想再让父母在农村受累,以后在城里有个好工作,把父母接到城里来。其实我也喜欢农村,喜欢这里的安静,喜欢这里的空气,就是没办法才进的城。”
到了城市又如何呢?是努力工作挣钱,在城里买房子,留在城里,还是挣钱后回家盖房子,住在农村?朋友说:“在城里生活工作,同样艰辛。以后是不回农村,也回不去了,农活肯定是不会干了。”
城市不会为谁的离开而哭泣,而农村同样也不会为年轻人的离开而惋惜。回到农村又能做什么呢?我选择的是种地,做一个农民,在累的时候,想哭的时候,对自己说:既然选择了种地这条路,跪着也要走下去。
东方欲晓,莫道君行早
上天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,大学给了我放飞梦想的机会。为了尽快掌握农业科技知识,大一入学不久,我就加入了科技点播台,奔着“科技服务三农,志愿点播希望”的目标,上网搜资料、埋头查文献、请教老师、专家访谈等等,能想到的途径,我都不遗余力地尝试,只为帮农民解决技术问题。两年来,我成功帮助100多个来电咨询的农民解决了农林生产管理等方面的难题。由于表现突出,后来被选拔为科技点播台宣传部部长。对我来说,职位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自己实实在在为‘三农’做了一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情。
用实践检验自己,用行动践行梦想,是我从来没有忘记过的事情。课余时间我定期走访河南种养大户,学习经营经验,普及最新生产技术。大二暑假,我作为团队主要成员,赴周口开展服务“三农”社会实践活动,期间举办了《大棚黄瓜栽培技术》、《番茄病虫害综合管理》等五次农业技术讲座,并赠送当地种菜种粮农民农业科技类书籍500余本,受到农民的一致好评,获得“农大的技术就是过硬,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”称赞,7天的科技下乡我们得到了周口电视台、商水电视台、周口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,我们的团队也被评为河南农业大学暑期大学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团队。
作为一个一心想要服务农村的大学生,我用脚步丈量着农村广阔的田野,心中的“三农”创业梦愈演愈烈。无论何时,走进农村,总能看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渴望;每一次与“三农”有关的活动,都大大鼓舞了我从事农业的心,更坚定了我扎根农村干一番事业的梦想,真心希望自己所学能应用到实践中去,投身农村,服务农民,繁荣农业。
我的创业梦不仅仅停留在脑海中。我深知创业需要坚持,创新意识、实践能力、资金也都不可或缺。
大三时我首次接手创业项目。当我正为自己的“三农”创业梦凝聚力量时,王灵光——“三农”创业的新秀,走进了我的视野,成为我创业路上的良师益友。机缘巧合我单枪匹马对家乡一个5000亩的荒山项目进行考察,与合作方谈判交锋时,感受到个人能力的有限,一筹莫展之际,我想到了王灵光。带着自己前期考察的资料、策划书主动联系到王灵光,王灵光说我“初生牛犊不怕虎,有闯劲儿,有想法,敢说敢做”并给与支持。在王灵光的支持与帮助下,我组建了项目团队,最终该项目在学校的创新创业项目上被立案。从此,我与王灵光紧紧联系在了一起。
在王灵光的引导下,我主导成立“农业创想家”,把那些有志为“三农”建功立业的同学聚集到一块儿,积累了大量农业“人才”。现在,我已经拥有一个囊括农、林、牧、机、经等各学院60多名同学的农业智囊团。
郁郁劲松,流血流汗不流泪
2012年4月,进入毕业实习生产时,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王灵光创办的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。一开始,我被安排到漯河服务站任技术员一职,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对“三农”的满腔热血,入职刚半年的我便在同事中脱颖而出,被合作社正式提拔为技术服务部部长,负责整个合作社技术工作。
2013年4月底,又创新性地提出将技术服务部、机械部、农资供应部合为生产部,三大职能部门联合作战,加强了合作交流,降低了沟通成本,提高了生产效率。工作中我多次提出创新方案、小区域特色发展战略,还组织专家指导活动,安排小麦化学除草、一喷三防等工作,全力确保合作社增收增产。由于合作社辐射带动作用明显,我们的河南德行丰民种植专业合作社也被评为“国家级示范社”,而我们的理事长王灵光,也被评选为“中国十佳大学生人物”,也是“中国五四青年奖章”获得者,也在人民大会堂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。
从2013年至2014年,是公司的野蛮生长期,经营管理土地面积十多万亩,涉及区域包括:开封、洛阳、漯河、周口、驻马店、南阳、信阳等多个地市;2014年5月,合作社将办公地点迁至郑州河南商会大厦,成立河南甲加由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,部门细分,我担任甲加由集团技术部经理。
前进的路从来就不是平坦的,在接下来的这二年,公司遇到了河南百年难于的倒春寒、玉米大旱灾、小麦收割期大雨穗发芽、最强冷冬小麦冻害等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,又加上粮食价格低迷,断崖式下跌,公司也进入了种地大户寒冬。我们农场的基础设施不算太好,常年住在简易的活动板房里,吃住自理;基地农田水利设施也不到位,大旱时候,人手不够,自己抱着管子在地里连续浇地40多天,吃住又在地里;农忙期间,赶农事抢时间,生活没有规律,身体疲劳精力憔悴;试想,如果很用心在种地,又管理不好土地,和天斗和地斗和人斗,是一种怎样的酸甜苦辣,就这样一边管理着这流转过来的一万多亩地,一边实践着自己的农业梦想,真的是现实和理想在战斗。
这一群年轻的创业团队,当然也面临了巨大的考验,团队成员中,难免有离职跳槽的,自己也有过动摇,但不甘心,毕竟自己也在这个种地的事情上,付出了大量努力,似乎也感受到了方向,也坚信“不是有希望才坚持,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”,选择和学长王灵光以及同事们一起并肩作战,不管什么路,有平坦必有崎岖,只要方向是对的,总能达到终点。
漫漫前路,虽千万人吾往矣
似修竹涧松,顽强而坚韧;似山巅雄鹰,翱翔于九天。创业三年多来,“青春是用来奋斗的,而创业,可以让我始终保持激情,不断超越自己,在更加广阔的平台上施展拳脚”,我一直这样鼓励自己。从农村出来,考上了大学,学的是农业,家里最初是不太愿意,自己唯有通过不断努力在实践农业的路上获得一些成绩,让父母少担忧。很庆幸这一路走来遇到了很多良师益友,最初的学长、老李、辉辉,波波,后来的191、逗逗姐、老猫等等,以后肯定还会遇到很多人。上次,逗逗姐让写一个东西,我不知道写什么好,就写了《其实,我只是一个农民》:记得很清楚,一次在银行办事,需要填写一张表格,在“职业”一栏中,我不知道该写什么,想了想最后写了“农民”。对,我只是一个种地的,一个年轻的农民。
做自己命运的主宰,做自己灵魂的统帅,谁也拦不住你,拦住你的只能是你自己。哪怕自己的公司只是一个小小螺丝帽,也不忘记实现自己的价值,我要努力做一个新型职业农民,未来农业的路还有很长,风雨无阻,我会坚强的走下去。
最新评论
有梦想且不断实践的年轻人,赞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