农资只要肯钻,出路还是有的

娃哈哈,本名隋飞飞,莱阳久禾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,入行十几年,从事新型肥料的推广与技术服务,立志为滥用肥料的农田和不堪重负的土壤做点农资人该做的事。

娃哈哈 作者:娃哈哈

有很多干农资的同行问过我,是哪所学校什么专业毕业的?在他们看来,我对肥料、植保这么专业,一定是学涉农相关专业的,但实际上我连大学的门都没迈进过,开始接触农资,还是无奈之举。

上学那会学习成绩并不好,高考基本没希望,父母又不想我初中一毕业就参加工作,就给我报名进了一所职业高中,学的汽修专业。即使是这样,在学校里混天度日过了两年半后,出来还是找了一份与专业不相干的工作,挣的钱不够自己花。父母是做农资零售的,见我漂在外面赚不到什么钱,还经常跟家里要钱花,劝我回家管农资店。说实话,年轻人都喜欢玩,同龄的朋友都在城里打工,玩伴比较多,回到农村多寂寞。虽然不太情愿,还是听了父母的安排。这一年是2002年,22岁。

真诚和专业才能换来信任和忠诚

之前的店是在自己的家里,面积小,地方偏僻。回到家里,父亲在村里租了几间靠路边的平房做店面。平常我看店,父亲下乡赶集、送货。虽然家里是做农资的,但农资对于我来说几乎完全陌生,让我这个一窍不通的人看店真不知道该如何下手,父母只是对化肥知道一点,农药也就是听批发商说这个治什么病、那个打什么虫这样去推荐给农户,能从父母那得到的知识远远不够。

十几年前的农药还没有对中文通用名的要求,有效成分都是用英文标注,比如多菌灵,只标注carbendazim,然后起一个唬人的商品名去卖高价,使用说明更是浮夸。当地的蔬菜比较多,病害种类也复杂,按照产品标签防治范围卖出去的药结果很多都是事与愿违。看到农户失望的表情,看着同行的农资店的人来来往往,年轻人的傲气就起来了,心想着自己一定要学好专业知识,把农资这件事做好。

那时候想要学东西不像现在,百度一下什么都有,没有网络、没有电脑,想了解专业知识只能是去买书、订杂志。去书店买回农药手册、植保病虫害原色图谱、施肥手册,订阅《农药市场与信息》,不忙的时候反反复复地看,过程是枯燥的,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。但枯燥也仅仅是开始的那个阶段,随着对专业知识了解的深入,能帮助农户解决更多的种植问题,也很有成就感,便不觉得这是件乏味的事情,更是当作一种爱好,一直延续到现在。

随着专业知识的增强,为农户解决的病虫害成功率也自然提升,对店里的生意有明显的帮助,用户口碑相传,一传十,十传百,慕名而来的农户越来越多,从原来门可罗雀的农资店,到了用药旺季需要排队买药,这个过程用了一年多的时间,虽然那时只有二十三四岁,看起来还是一个毛头小子,但是用真诚和专业博得了农户的信任。

2002年,一直到2013年我才完全离开家里的这个零售店,到今年这个店已有十四个年头,虽然这几年我基本不参与店的经营,但周边的老用户有疑难问题还是习惯给我打电话咨询,现在店由我母亲打理,虽然母亲已年过六旬,年龄大了不能送货,甚至肥料也不能帮顾客搬搬抬抬,但店里的生意一直红火。

年轻就应该多试试,哪怕是失败

零售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,慢慢不甘于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,同时也希望能在农资道路上走得更远,开始寻找生意上的突破口。2004年的时候在一本农资杂志里面看到当年11月在天津举行第五届磷复肥会议,就想去看看,能不能自己代理产品做。

一个人坐上火车来到了天津,逛了两天带着一堆产品资料回到家里,终于05年春选择了泰安的一家复合肥企业合作,那时手里可流动的钱只有五万块钱,只够发一车的货(30吨),然后雇了一辆面包车跑市场找客户,可能是年前想事过于简单,几圈下来车钱花了不少,货没卖出去几吨,05年就这样以失败告终,现在想那时是初生牛犊、勇气可嘉,这一年我25岁。

有梦想就有激情,失败了还得爬起来,做复合肥不行,那就做农药,但做农药大路货需要太多资金,很多优秀的厂家也都有代理商了,即使没有代理商的也不愿意跟一个村级的客户去合作。没有一线厂家,只能退而去找一些二线厂家合作。小经销商没有资金优势,没有品牌优势,也没有技术优势,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注定是不会发展的太好,我也只能在那零售与批发之间挣扎徘徊着,想要突破谈何容易,选择远大于努力。不过暂时原地踏步不代表以后没有出路,机会无处不在,就像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,会照耀我们每一个人。 

选择大于努力,终于等到机会

2007年家庭电脑网络开始普及,有了电脑之后,查阅资料基本都是用电脑,也就是在这一年认识了191,虽然07年网络开始普及了,但涉及农资的交流平台几乎很稀缺, 191几乎成了农资人的圣地,对我也是一样,这里并不是吹捧191,是那时实实在在的感受。闲着的时候大多时间是泡在191。从潜水到活跃,从实习村民到版主、坛主。

2008年开始,水溶肥一词在191出现的频率开始增多,水溶肥话题坛友们点击率很高,因为当地大棚比较多,冲施肥用量很大,不过基本都是劣质的激素类冲施肥,大棚早衰现象特别严重,所以对高品质的水溶肥也一直关注着,但价格方面原因对水溶肥只能一直望而却步。

一个偶然的机会,经论坛的朋友介绍认识了上海某水溶肥公司的业务员小陈,小陈刚好新接手市场,需要寻找经销商,经过跟小陈的沟通了解,对他们公司的水溶肥产品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,虽不知道具体能做多少,但感觉这是一次很好的发展机会,水溶肥是新事物,利润可观,竞争对手也很少,而且对经销商没有太多的要求,只要有诚意合作就行,农药企业对于我们这些后起的小经销商来说想代理知名厂家很难,而且农药业务做了这么多年也一直起色不大,那还不如在水溶肥上多下功夫,于是跟小陈一拍即合,随即打款发货。

产品有了,如何推广是个关键,好产品也得有好的推广模式去运作,毕竟以前没有这方面的经验,只能借鉴学习别人的方法,然后取长避短为己所用。首先让零售商认可是个关键,这才算是成功的第一步。为了做好零售商工作,为每个有意向的零售商都安排了几户示范对照,示范户的试验都亲自到现场跟踪指导。大棚的菜农浇水都是早晨进行,有些示范户离我住的地方有一百多里路,每次去做试验都是天不亮就起床,最终以实实在在的效果征服了零售商的心。

但这只是刚走了第一步,剩下的就是做农民工作了,农民的传统用肥意识是肥料用量大心里踏实,而且是同一种肥料不连续使用,让其改变固有的观念不是那么容易,水溶肥的优势是连续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。虽然示范做了,效果也不错,但仅靠示范农户的口碑相传毕竟影响力有限。第二步就是将所做的示范图片做成宣传材料,推出一个全程使用水溶肥的方案,目的是让农民用出最佳效果,增加用户的回头率跟忠诚度。带着宣传材料挨个棚的去跟菜农交流,去讲解水溶肥的优势,虽然不可能都接受,但有一小部分人使用以后,经过跟踪回访做好售后服务指导工作,然后继续加大宣传工作,产品口碑知名度很快提升。 

小有所成,漫漫长路吾往矣

第一年刚开始合作的时候,小陈问我预计能卖多少,我说最多十几万块钱的货,结果到年末竟然有四十多万,超过预期的三倍,付出总有回报,第二年更是翻倍增长,接近百万,第三年突破百万,水溶肥经过三年的推广在当地基本被菜农认可。水溶肥在当地从一个新鲜事物,到普遍接受,推广过程虽然辛苦,但也很享受这个过程,赚的不仅是钱,引导菜农用上好的肥料增加了收益,得到了农户的认可,更是一种成就的喜悦,虽然水溶肥在今天已不是新鲜东西了。

那时很多水溶肥同行问有什么推广秘诀,我说真没有秘诀,水溶肥推广的几板斧同行都知道,如果是有秘诀那就是专注、坚持和执行力。古人说“术业有专攻”,尤其是对小经销商只有专注才能有所突破。

水溶肥在全国各地蔬菜区的黄金时期已到来,但有些菜农为了追求产量,有些农资经销商的不合理推荐,大量元素水溶肥滥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,从最初的一亩地5公斤,到10公斤,甚至用量更多。随之而来的是土壤恶化情况越来越严重,进了大棚几乎大都是土壤酸化、盐渍化现象,肥越用越多,产量越来越低,各种土传病害逐年增多,我们的土壤已不堪重负,现在,未来,土壤健康是我们农资人必须关注的,这也是我要寻找的方向。

现在回想起来,我和农资还是有缘的,我没有往汽修上钻研、也没往我第一份工作上去努力,却在农资上狠下功夫,闯出一条路来。


评论(2条评论)

最新评论

191原创

上一篇

平淡,是一种煎熬,更是一种成长

猫成年以后,本名宋俊成,每天农资运营狗,写有《农资风雨路》,农资人的长篇故事。

猫成年以后 作者:猫成年以后
回到顶部